来了!看湖南名师如何写高考同题作文

时间:2024-06-07 来源:科教新报

分享到

2024年湖省高考首场语文科目考试于6月7日上午9:00开考。今年,湖南语文科目使用的是新课标I卷 。作文题一经发布,便席卷微博与各大朋友圈。高考作文难不难写?该怎么写?小编邀请湖南名师下笔,一起来读一读他们的同题作文吧。

新课标I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于生生不息中,应时答问

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湖南省“双名”计划禹优香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邵东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禹优香

AI 来袭,人工智能大有席卷天下之势。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改变。另一方面,也必然引人类深思: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通过互联网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吗?

我想说:问题从来与这个世界、与我们人类同步,如影随形。既然世界和人类多元多变,问题亦然。它从来不是单一的,是复杂的;是随时生发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能带有人类温度的,而非只有科技的成分。故以春野芳草,奔腾之河状问题之生生不息,是矣!故希冀以人工智能让问题渐少渐无,谬矣!

有人不禁会疑:如此之说,既然互联网等科技发展不能解决问题,那集业界精英,研人工智能,以国之战略,推其发展,有必要吗?

毋庸置疑,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解决了也还一定会继续解决很多问题。就如前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人类从受困于低端、繁重的劳动这个问题中解脱出来一样,当今人工智能也正在和将要解决世界和人类的很多问题。它可以入水火、遨太空,上天入地,入人之思维能达而肉体凡胎不能至之境如履平地,而让人类探究宇宙的问题有了更多可能解;它可以把寰宇瞬间呈现于眼前,让人足不出户却想知天下的矛盾有了捷径;它可以聚海量信息解燃眉之急等等。科技的发展,有时可以解决人类因为皮囊所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正是人类文明前进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科技发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体力的不达,机械臂能解决,但人情人性的幽微,永远可能不在人工智能所触及和深入的范畴。AI 作诗,也许会有章法有表达,但总会缺少神韵和灵气;机器人陪护,也许能解决基本生理需求,但永远不能慰藉心灵的饥渴。那些因为人、人际交往而产生的问题,那些有关爱恨情仇而积累的矛盾,任是人工智能再如何炉火纯青,也是无能为力的。这些问题,带着温度,非自带温血的人类自己去解决不可。

我们还必须懂得,每一个问题,因彼时彼地彼境而生,也许可借科技于此解。可世殊事异,用人工智能解决了的问题,会衍生新的问题;人类的向前发展,也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新问题。这个世界,没有一个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如人类发明了火解决了的取暖和熟食问题远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一样,就如克隆技术的出现也许可以解决一些濒危物种的问题,但也可能引发伦理问题一样。问题不止,无处不在。

问题是麻烦,是矛盾,如果说当时有些问题是把人逼得“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妖魔鬼怪,那么互联网、人工智能也许是应时而生的一时利器,不要期待它是万能钥匙。

前路重重,问题叠叠,则何以解问?与其期待没有问题,不如练就解决问题的本领,见招拆招,一路打怪,方可踏平问题之堑,吟啸而徐行致远。


以答案为基石,探问题之无穷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湖南省高考作文阅卷骨干教师、岳阳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教师 姚嵘

鼠标轻点,指尖微触,解疑释惑,唾手可得,它甚至可以对你的只言片语,心领神会,整合文字,创造画面 …… 电脑无所不能,它的渊博、快捷让人脑望尘莫及。但是,如果我们一味沉醉在智能的便利舒适之中,锈蚀了思想,就会有丧失思考的危险,况且再智能的答案也只是人类已然发现的文明的整合,宇宙的尽头决不是既成的答案,我们当以答案为基石,探问题之无穷。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面对滚滚而来的新科技浪潮,我们当敞开怀抱,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智能工具让肉体凡胎实现了凡人在神话传说中的极致想象,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来去太空也不过是一次平常的出差,吴承恩的想象止步于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智能科技颠覆了吴承恩的想象。移山填海何足道,愚公精卫看今朝。

人类创造了智能,智能是人能的无限延长,无微不至体贴备至地为人类服务,人类在享受舒适的同时也产生了恐慌,硅基威胁论甚嚣尘上,碳基的位置空间存在感会消失吗?马克思说: “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没有哪一个时代能抗拒历史的车轮,如同工业革命催生了汽车,马车夫为逃避失业的恐惧,逼迫政府签订了保护马车的条约,也挡不住乘客迈向汽车的脚步。智能工具将倒逼人类的进化,惟有破旧立新,才能在智能时代,我主沉浮。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智能时代答案信手拈来,以此为基石,我们才能站在更寥廓的天地,才会增加更多的天问,获得更高境界的觉醒。人站在哪一阶段的高度上就有哪一阶段的想象力,筋斗云是明朝人想象的极致,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古罗马人解释火种的想象力,再进取的井蛙出井之后又会形成新的井口,莫言说“《百年孤独》开阔了我的眼界,后来又局限了我” 我们决不能因为出井会带来更大更多的苦恼而缩在井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逃避并不能抹杀发展之山的客观存在。

智能时代答案信手拈来,以此为基石,增加探索答案的自信。中国古老的越剧在时代式微,似乎已经“疑无路了”,在90后新青年陈丽君的探索发问之中焕发了时代生命,她用越剧的表达手法讲述武侠的故事,将传统的元素和电影的精妙无缝衔接,更重要的是她把这一次颠覆性的改编放在抖音上直播,突破千万人次观看,观众主要是年轻人。有智能为后盾,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发现问题,探究答案是我之为人的意义。怎样站在智能的肩膀上继续发问?智能无限,我将怎样驾驭智能为人类谋幸福?吾辈青年当解此天问。

站在科技风驰电掣的时代,前不见古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却明白今人天问的精神与古人若合一契;后不见来者,后之览者将以我之发现为基石,生生不息,答案不止。


AI 非万能,问题自己答

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双峰县第一中学原语文教师 彭国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多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可谓 “度娘一搜,何求不得?AI一解,疑虑顿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呢?窃以为:答案是否定的。人类面临的未知领域还有很多,绝不是有了人工智能便可以高枕无忧。

首先,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整合、运用,而不是自主探究。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统计和计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模仿我们人类的智能。就像修好《四库全书》并不代表产生新的作品,建好大英博物馆也并未创造新的文明一样,人工智能从根本上也不能全面取代人类智能。所以,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最快的利器还是我们人类的思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最终也只能由人类自己来解答。不然,你试着输入 “俄乌冲突的最终结局是什么?”看看人工智能能否给你完美答案。

其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不是人工智能说了算的,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检验。于是,新一轮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开始了,而且,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最终,还是那句话——“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如此,问题焉能有尽头?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而来。这句话,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管用,如果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便是万能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只能是心造的幻影!

最后,读过《宇宙的边疆》,我们就知道,宇宙是一片汪洋,时间的无穷无尽,空间的无边无际,会让我们感到眩晕。好在我们人类雄心勃勃,随着 “嫦娥”奔月,“天问”升空,人类返回宇宙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但是,这一伟大工程不是靠问问人工智能就能完成的。一说到宇宙,人类就应该谦虚;人类一谦虚,“人工智能”就更应当低调。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这一规律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改变,因而,我们人类面临的问题永远是恒河沙数,没有终点,永无止息。

当然,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它使我们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又多了一件利器,也使大多数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然而,正如康德所言: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人也不能沦为人工智能的工具,而应当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实现自身的发展。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那么,让我们放弃一有问题就问 AI 的思路,带着新时代的“天问”,向着星辰大海出发吧!


给不完的答案提不尽的问

临湘市长塘中学语文教师 周雪凤

在玩填动词的游戏时,有一个小孩问我, “是摘星星还是捉星星?”“摘星星。”我回答。互联网给出的答案也是如此。小孩却反问道,“星星和萤火虫一样闪闪发光,为什么可以捉萤火虫却不能捉星星?”

“捉”星星,一个多么有趣又生动的答案,我表示认同,并情不自禁地为孩子带着想象力的问题鼓掌。有时候,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不一定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想象。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长卷,应该是给不完的答案提不尽的问。

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不断提问,不断寻找答案。一个人想要获得进步,就必须要有提问的能力,提的问题越多,得到的答案越多,进步也就越快,在成长的轨道上就会跨越得更远。人类的进步如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中,知识的不断丰富,创造力的不断更新,让我们的社会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人工智能的产生恰恰也是人类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结果。

人工智能储存的答案是有限的,而问题需要不断更新,提问的过程包含了无尽的想象和创新,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没有了问题,对世界不再具有想象力和探知的欲望,人类的思想之树就会枯萎,文明之路就会中断。

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才能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丰富人工智能的答案库,人类的发展才会有无限可能。问题就像齿轮,推动着人类发展的大车不断朝前。

多提问,多思考。没有思维的问题,发展的答案永远止步不前。当我们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在自己专业的领域,我们应该提出更专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或者多个思维火花的碰撞,它可能凝结了一个或者一群人的智慧,可能得到多元的、被人类实践了的、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库里都找不到的答案。那么,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就会不断有新的成果产生,而人工智能也势必会不断得到优化,社会才会取得跨越式的进步,否则,发展的道路止步不前。

多提问,多创新。没有创造力的问题,发展的答案就没有出路。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人类始终扮演着社会发展的主体角色,在探索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与时俱进的,甚至超人类的问题,主动关联探索宇宙的秘密,甚至在开辟新的生存空间的过程中给出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中的提问,无不需要倾注更多的“新”心思。

没有崭新的问题产生,就不会有崭新的答案。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了提问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库里,所有已知的答案都会枯竭。就好比一个摆钟,没有发条的碰撞,静止不动,只会蒙上灰尘。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是会提问的青年,既抬头仰望星空,也低头俯视心灵。时常提出遥远的问题,用心寻找发展的答案,为民族带去希望。


内与圆外

长沙县教育局 常正祥

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 人掌握的知识就是一个圆,圆外是未知世界。掌握的知识越多圆越大,你所接触的未知越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圈外人从外看到了知识的圆心,会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了答案,圈内从内看到了圈外的未知,会认为问题越来越多。

诚然,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运用给全世界带来了无数便利,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提高。无法想象,失去手机、微信、QQ筹通讯软件后,在外拼搏的游子该如何与远在家乡的父母 面对面 聊天;无法想象,没有了人工智能后,世界应朝哪一方面进化与进步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如同一把铁锹,掘开了己知与未知的通道,也让已知的领域阔如江河大海,广若天空宇宙。拥有这样一把铁锹的人类也开始沾沾自喜,似乎问题已经越来越少,掌控这个世界的可越来越大。

而当我们驻足片刻,便会很快发现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更多的问题向我们袭来,不断蚕食我们的思维与生活,不断推动着我们去解决越来越多次生的问题。无奈地,你成为了一个个问题更深层的掘进者,你一头栽进互联网,栽进人工智能,百度、小红书、抖音等不断提供给你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也把更多的问题抛向你,俘获你的灵魂,开掘你不断丰满的智慧。

无可置疑,这样的状况是令人欣喜的。人类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世界不断进步,不断前行,感受着人工智能的成果,也推动着我们去探索更多圆外的知。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只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飘渺的电子世界中不断前行时,切不要忘记客观现实的美好那些美好可能提供给我们更多问题的答案,因此,在不断探索外的未知时,不要忘记百度小红书是一种答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也是一种答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更是一种答案。

圆外的世界永远比圆内的世界大。人类的探索无止无尽,所有已知背后肯定孕育了更多的无知。我们只有挣脱开一切自己搭建的条条框框,走出已知的圆,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用我们的努力开掘一个更大的圆,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已有的知识永远是通向未知世界的通路、是寻求新知识的踏脚石。愿你我皆能不把目光局限于晦朔春秋,局限于已知的圆,重塑圆内与圆外的关系,重新把握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尺度,不断扩大知识之圆的直径与周长,不断地完善生命中的自己,在这最好的时代发挥出生命最高的价值。


抵达内心柔软之地

长沙市卓越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长沙市一中金山桥学校教师 左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小小说,名曰《小贝作文速成记》。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一个走向:为写作文而头痛的小学生小贝,在 AI技术的帮助下,写出的作文获得了老师表扬,被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甚至获奖。最终,他心中惭愧,开始正视写作的意义,即用眼睛观察,用心感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AI写作,这一技术新怪初初诞生,便让人陷入了多种情绪交织的密网之中:错愕,感叹,轻松,惊喜,迷茫,失落,恐惧……也许这给了真正从事严谨的、艰苦的文字创作工作的人以暴击——一切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人工智能几乎是以光速获得了人类至今所有的知识、图像和信息,乃至思想和思维方式。他们不禁会拷问这个新世界:考试的时候,人是不能作弊的,但人工智能把所有数据综合、梳理、重组、编辑,生成新的东西,这是不是作弊?是不是违背了人的伦理?

敌友难辨,千头万绪。工作被取代,饭碗被剥夺,身份合法性被消除…… 这些可能性正在逐渐放大,既如此,写作的意义究竟在哪儿?

诗人西川说: 0到1的工作就是原创,从1到1万万的工作就是学习、积累,从别人那儿获取。 ”从某种角度而言,在当下这一历史处境中,从0到1的工作不但不可停止,相反,它更有存在的必要。写作的本质与生命的有限性紧密相连。一个知晓自己终将死亡的人所创作的作品,与一个不知道自己会死亡的工具所创作的作品,是截然不同的。人类的真实感受和即时性体验非常宝贵,难以被机器完全复制。越是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越需要慢生活、细体验、真表达,伟大灵魂、自由心灵、独立精神、复杂情感,这是生命中的核心命题,也是每一个写作者无法忽视、回避的创作动因。

对于新兴事物,人类同样要理智地敞开怀抱,接纳它“善”的一面,各得其所,友好相处。人工智能具有“属人性”,在既定的观念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不是剑拔弩张,也不应盲目跟风或无节制滥用。这需要人类在理解、运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协作的、认同的关系,秉持公正的理念,而非从属的姿态,利用新技术,创造新生活

如同中国作协会员邓建华所言:“文学作品终究是充满体温和布满敏感神经的存在,人工智能和AI写作可能‘有宽度’,不一定‘有温度’,可能会‘走直路’,不一定能‘拐活弯’。”新技术带来新挑战,但我们不要忘记,抵达内心柔软之地的文字,永远比缺少纯度、浓度、密度、新鲜度、风格化、个人性的人工智能写作美妙得多、深刻得多、珍贵得多。


智网交织,“问”来“问”往?

中学高级教师,省教育厅 “省培计划”、“国培计划”指导教师, 常德市一中语文教研室主任 雷光华

我脑海里深藏着一幅图画:一位年轻的科学家站在实验室前,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好奇,背景是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与未来城市的概念图。我以为,人类正是秉持着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对解答问题和探索世界的不懈追求,才轰然迈入了当下这个智能时代。面对这一科技洪流,也有人发问:我们的疑问是否正悄然隐退,抑或是换上了新的面目?

诚然,智能互联时代,互联网的广袤无垠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海洋已无边际,解答之舟触手可及,便捷通达无比。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面削平了知识获取的障碍,让问题得以迅速解答;另一面,则催生出更为复杂且深层次的新问题。当我们轻点鼠标,即可获得世界历史的详尽记载,或是生物科学的最新发现,这无疑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认知,缩短了从疑问到解答的时间跨度。然而,这种便捷并非没有代价。它有时让我们过于依赖现成答案,忽视了问题背后的思考过程,甚至可能消磨掉我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与毅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表面上看似问题减少,实则不然。问题并未消失,而是进化了。一方面,传统知识性问题得到了快速解答,但另一方面,跨学科、综合性以及伦理道德层面的复杂问题却日益凸显。例如,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等,这些新兴议题需要我们跳出单一视角,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因此,问题并非减少,而是升级,要求我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和更为广阔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问题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数量的增减,而在于其激发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在智能时代,问题不应被视为障碍,而应视为促进个人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每一个疑问,都是对未知领域的叩问,是对现状的挑战,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体现。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凭知识和技术,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假设。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应用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库,加速了问题的解答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深刻且多元的新问题。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应当珍视每一个问题,将其视为探索未知、深化理解、促进创新的宝贵机会。唯有不断提问,持续思考,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抵达智慧的彼岸。智能时代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解答。

让我们拥抱问题,让每一次提问都成为自我超越的契机,让每一次解答都成为智慧的火花。在智能与人文的交汇处,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精彩的篇章。


假如 AI替我参加高考

浏阳市第十中学 钟南海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的应用已无所不在,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面对人生中的一大重要关卡—— 高考,我们不禁设想,假如 AI 真的能够替我参加这场考试,那么,我的问题是否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少呢?

从表面上看,AI替我参加高考似乎是一个诱人的提议。在 AI 的帮助下,我可以轻松应对语文试卷上的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AI 能在短时间内搜索到大量的信息,迅速给出答案,无论是文言文的释义,还是现代文的深层含义,都不再是问题。语用题、阅读理解题,这些曾经令我头疼的难题,在 AI 面前都将迎刃而解。在这样的辅助下,我的分数无疑会比现在更高,那些因知识掌握不全面或答题技巧不足而导致的问题,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深入思考后,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 AI能为我搜出答案,但它真的能替我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含义吗?它能否读懂那些选文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否理解一千个读者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AI 或许能知道怎么做题,但它永远无法像人类一样,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更无法从中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

更进一步说,AI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人类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却是无限的。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找到答案,更希望通过思考和探索,发现新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这种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 AI,无论它如何智能,都无法替代这种创造力和好奇心。

此外,AI的应用还可能会让我们的问题边界变得更加广阔。当我们习惯了依赖 AI 解决问题时,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我们可能会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不再去追问为什么。这样的结果,不仅不会让问题减少,反而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狭隘和僵化。我们可能会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欲望,从而陷入一种思维的惰性之中。

因此,面对 AI和互联网的挑战,我们不能盲目依赖它们,而应该善用这些工具,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创新。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对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来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假如AI真的替我参加了高考,或许我的分数会更高,但我的问题和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因为AI无法替代我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也无法替代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我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面对高考和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保持对 AI和互联网的警惕和理性。我们应该善用这些工具,让它们成为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助力,而不是成为我们思考的替代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答案总在问题后

双牌县第二中学教师 李宁

古时皓首穷经,方可解析诠释人世困惑;而今扫图言语,就能知道掌握信息关键。如此天壤之别,很大原因在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似乎有了一种趋势,尚待人类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实则不然,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有人就会有问题产生。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类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也会在前进中制造出问题。因此,我们在承认人类的伟大外,还得接受问题不断的现实,同时,我们也坚信问题终究会不断被解决。

忆往昔,第一台互联网计算机在上个世纪轰动世界,除了凝聚了无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殚精竭虑和集体智慧外,也以其笨重的样子震撼着全世界。它能解决超级计算的大问题,但也至少带来了电力供应和设备维护等新问题。可以说,它集万人计的能力,建立起了科技发展的 “护城河”;却也会形成危害人体健康和网络世界安全的“堰塞湖”。

望今朝,文心一言、豆包、鸿蒙智驾等各大互联网厂商提供的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横空出世,不单单局限于解答人们的提问,还能从牙牙学语一下就能出口成章,从信手涂鸦一下就能挥毫泼墨,从目不转睛到释放双手而随心所欲。称之为 “六边形战士”,都不算溢美之词。它让人远离了写作的忧烦、构思剪裁的苦恼、专心驾驶的疲劳,似乎要让多数人丢掉饭碗,似乎可以让人更幸福、更惬意地专心自己的生活体验。细想之后,我们会发现,旧的问题被解决,新的难题仍存在。我们写作仍离不开绞尽脑汁,我们构思仍离不开煞费苦心,我们前行仍不离开聚精会神。

展未来, 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工业5.0、千年之城雄安新区等核心理念由思考筹谋到逐步落地生根,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也需要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应用。可以说,它们见证了许多问题的解决,呈现出无数答案的睿见,同时也在预备着未来会产生的种种问题。这何尝不是我们对“答案”“问题”的深刻洞察吗?已知问题的答案会越来越多,待解答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这是中国人回应世界的智慧和远见。

世界前进永不停歇,技术迭代日新月异。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地带给我们便利,不断地带给我们惊喜,同时也会不断地制造 “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骄傲于答案的精彩“纷呈”,但终究是要对世界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因为,问题不比答案少,还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还有更多的答案等着我们去创造!


春来更有好花枝

长沙县梨江中学高级教师 李海燕

当我打开文档准备高考同题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一行字:“连续两次按下ctrl 键,唤取wps AI ”这是以前写没有出现过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处理问题会越来越简单,但是问题的本生并不会减少。

首先,我们要承认互联网、人工智能确实能帮助我们高效率的解决问题。我们要阅读矛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原来的方式一定是纸质的散发着墨香味的书页,但是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百度搜索,既可以用手指点点屏幕进行翻页,也可以通过别人的朗读来读这本书。类似的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甚至于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不过我们要看到,互联网给予我们的是已有的信息层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一个历史学家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用文字输入互联网,也有可能是某个问题的提出后一个化学老师做出的解答,还有可能是中医西医学者论证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内容不断填充至互联网,才会有不断丰富的内容。所以互联网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对于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别人用过的经验,能更有效率的解决问题,可以促使我们去思考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其次,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变化才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说过——“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解决问题的效率的提高并不会减少我们要问的问题,问题本身的来源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而不是互联网。我们每一天都站在历史变化的节点上,每一天都感受着历史的巨轮在推着我们快速的行进,虽然信息的流动不再受到地理界限的限制,文化的交流变得前所未有地频繁,我们可以秒知千里之遥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与地球另一端的亲人们聊出浓浓的乡愁,我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可以跟着别人去想去的国家实地旅游,这种互联网的便捷在解决我们问题的时候有带来更多的问题,如:为英国等140多个国家印制钞票的世界最大印钞厂——德拉鲁公司,2019年就发出了可能破产的警告,表示对其是否还有未来存在 “巨大怀疑”,因为互联网便捷支付后,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对纸币的需求,出门不带钱了,都是手机支付。互联网运用后也会取代很多程序化的工作,传统工作的就业会让很多人隐隐不安,可是互联网也提供了如骑手、滴滴等行业的工作机遇。所以一个新的事物的出现总会带来更多的问题,问题的本身不会减少,我们要做的是适应这样的变化。

在线教育,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获得充分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大数据的比对,可以通过血型的比对,DNA 的分析,让天南海北失散的家人团聚;智能医疗,可以让偏远乡村的人们享受到高质量的救助和服务。互联网、AI 本身就是世界变化的产物,能够给我们带来便捷的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新的问题。有一位诗人说过:“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我们要做的是正视问题,在变化中改变自我,拥抱变化,要相信,每冲过一个险阻,都是一次生命的升华。


探索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吴秋霞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碰到知识问题,百度搜索似乎是最快捷的解决方式,而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出似乎能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从问题解决的速度这一角度看,我们的问题似乎会变得越来越少,但人类的问题都能如知识解答、论文写作这样简单吗?不,即便是科技发展如斯,但人类面临的问题是不会越来越少的。

我们不妨回到“问题”本身。不同时代的人们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往往能解决的是过往出现的“问题”,而很少能解决当下出现的新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因为苹果的下坠让牛顿产生了疑问,所以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因为交通运输慢的问题,才有蒸汽机,火车,动车高铁等的出现;因为有关于月球的畅想,所以有“北斗”指路,“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神舟”往返,“天宫”建成……在这些闪耀着人类光辉的创造发明中,是问题在推动着人们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思考力推动着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问题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社会文明的进步都依托于新问题的解决。这些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问题,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难以解决的。

人,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根本原因是人有思想力,人有情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知识性、技术型问题,而人类还有很多没有标准答案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消失,反而越发明显。ChatGPT回答了我们“写出作文”的问题,但并不能回答“写优秀作品”的问题,Sora能让视频制作中游的技术难题得到回应,但无法回答视频制作上游的创造力的问题。在车很慢、通信艰难的时代,人们见一面很难,所以特别珍视当下,但在今天,微信、短信、视频通话可以快速缓解亲友的思念,火车、高铁、飞机也能迅速解决“见一面”的难题,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又越来越远。难得的相聚时光大多飞散在快速翻阅短文、短视频中,被互联网裹挟的人们身在亲友之中却感觉孤独。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当下,越来越多人的思想、情感问题难以得到真正的回应,人们的内心和情感需要受到更多关注。所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越是迅速,人们越是会提出更多关于人和科技关系的问题。

科技进步越快,人们探索未知的范围越广、能力越强,也就意味着人们可能会提出的新问题会越多,而科技本身并不能解决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新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关于“人”的思考和关注,如何让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未来掌握主动,而不是被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控制,不是在科技发展中丢失掉人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作为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中成长的一代,我们需要用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新的问题,用更强大的执行力去解决新的问题,才能在未来把握主动权,更好地生活在未来的新世界,甚至亲手去创造更美好的新世界。


“人”的创造力无可取代

邵阳市欧阳健美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阳市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蒋红军

比尔盖茨说:“在我的一生中,见过2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技术演示,它们是革命性的,第一次是在1980 年,我接触到的Windows操作系统,第二次是2022年,我敬畏地看着OpenAI ChatGPT 提问。 

人类从石器时代、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再到如今的科技AI时代,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未知和挑战,风险与机遇并存。AI人工智能最初的发展,是希望能解决人类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智能家居、人脸识别技术等。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人们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担忧,比如:AI 是否会代替人类的工作岗位,让人类“下岗”。但我认为,冷冰冰的“数字信息”无法拥有人的温度,也无法代替人的温情。AI或许会带来更多的挑战和问题,但我们只要把握好方向,明确AI只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产物,是工具,而非创造者本身,一切问题终将迎刃而解。

前段时间,“美院 AI 三杰事件 ”引发了网友关注,其实很多网友在意的不是他们使用了“ AI ”,而是他们打着手绘的旗号却用AI来展示他们的专业技巧。这种行为欺骗了大众的 “感情”。因为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人有温情,而机器只是一道程序,即使机器有着强大的性能,甚至可以作出人类作不出来的布局精妙的绘画,但它的创造者是“人”。如果没有“人”赋予AI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AI 所作出来的画面是“不符合事实逻辑”的,因为人类才是社会中的主宰,社会是人类的衍生物。人类发明AI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它只是一种“生活工具”,是“一道程序”,而非造物者。

人们看到了AI的强大会担忧它终有一天会取代人类,这让我想起乔纳森 ·诺兰导演的《西部世界》,影片讲述的是人类发明的机器人“意识觉醒”,拥有了人类思想最终杀死了人类的故事。

比尔盖茨所说的2次革命性技术,第一次让我们全世界人类住在了同一个“地球村”,在互联网的链接下通过“ Windows 窗口 ”看世界。第二次让我们“看到了数字科技的新时代”,2021 年,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的女儿因病去世,包小柏通过AI 技术“复刻”出“数字女儿”,给活着的人带来了“心灵慰藉”。新科技带来的前景难以想象,明智的态度应当是鼓励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AI相关的管理制度,毕竟 AI 只是“服务于人的工具”,那种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视频通话诈骗的行为才是犯罪,我们要把握事实核心,对一切施害者 ——“犯罪人”予以处罚,而不是把科技视为洪水猛兽,例如让工业革命引领国英国成为汽车大国机会的《红旗法案》,新生事物的发展带来的必将是旧事物的消亡。

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会取代一些传统岗位,让很多人下岗,但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永远不会被取代,科技带来的是问题,是挑战,但更多的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要有面对问题迎难而上的信心,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代替人类完成需要认知能力的任务,但“人”的创造力无可取代。

责编:陈玮 编辑:龚若丹

来源:科教新报

友情链接